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達芬奇逝世500周年:大師也有拖延癥,愛好黑科技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2日電(記者 宋宇晟)達·芬奇是誰?

這位以畫作聞名于世的藝術大師,如今有越來越多在其他方面的特長開始為人所知——他研究幾何、解剖人體,還設計飛行器、裝甲車。而且無論哪一項,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都算是超前的水平。

他是藝術家還是科學家,是工程師還是解剖學家?

500年前的5月2日,達·芬奇去世。500年后,人們似乎仍很難給達·芬奇一個精確的定位。

資料圖:《致敬達芬奇》全球光影藝術體驗大展中的《蒙娜麗莎》。湯彥俊 攝

達·芬奇自己怎么看呢?

即將三十歲那年,達·芬奇在寫給米蘭統治者的一封求職信中,用前十段文字極力推銷自己作為工程師的專長,包括設計橋梁、水道、大炮、裝甲車輛,還有公共設施。

直到第十一段的結尾處,他才提到自己是一位藝術家:“在繪畫領域,我也無所不能。”

資料圖:2017年,法國一家拍賣行展出達芬奇的畫作《殉道者圣塞巴斯蒂安》。

勤奮的拖延癥患者

事實上,寫下這封求職信時,達·芬奇對自己的繪畫事業并不滿意。

1477年,二十多歲的達·芬奇開設了自己的畫室,只是并不成功。在這之后的五年間,他只接到了三份委托訂單,其中一件從未開始,另外兩件半途而廢。

如果用今天的說法形容達·芬奇,“拖延癥患者”這個詞并不為過。

只不過,即便是那半途而廢的作品如今也成了藝術史上的名作,其中一件就是《三博士朝圣》。

1481年,達·芬奇接受了一所修道院的委托創作該畫。

資料圖:2013年,達·芬奇《自畫像》展出。中新社發 梁犇 攝

由于當時達·芬奇的“拖延癥”已名聲在外,修道院與其簽訂的合同明確規定,要畫家自己先支付“顏料、金料和其他相關費用”,同時還限定了創作時間,如若無法如期交付,已創作完成的部分就會被沒收,而且得不到任何補償。

達·芬奇為此準備了多張草圖,并探索人物各種不同的手勢、身體扭轉的方式和表情。在一幅草圖中,他勾畫了透視線。

《列奧納多·達·芬奇傳》的作者感嘆:“精確程度簡直不可思議,就算是一幅正式完成的作品也無須如此。”

而畫作的底稿仍在諸多草圖的基礎上做了不少修改。在不斷修正中完成粉筆底稿后,達·芬奇用細筆刷勾勒輪廓,并在陰影部分涂上淡藍色。然后,他繼續畫了天空、一些人物的重點部分以及建筑的局部。

研究考證,該畫底稿中的人物超過六十個,隨著創作的進行,達·芬奇減少了背景中的人物數量,將戰士或建筑工人的群像縮減為幾個比例更大的人物形象,但這樣仍需要繪制超過三十個人物。

這樣的工作量不可謂不勤奮了。事實上,達·芬奇也在筆記中寫下這樣的句子——切記,先求得勤奮,勿貪圖捷徑。

可七個月后,這幅被后世認為是開創新的繪畫風格的作品還是半途而廢了。

今天的人們無從得知畫作未能最終完成的真正原因。一個可能的猜測是,完成這幅畫對一個完美主義者來說太過艱巨。

也有研究者認為,這其實反映了達·芬奇“更喜歡構思,而不是執行”的特點。

事實上,在達·芬奇這段時間的筆記中,你能感受到他的沮喪、失望,甚至是痛苦。

“我們從不缺少計量這些苦日子的工具,如果這些時光給世人留下任何關于我們的記憶,它們就沒有被虛度,我們也應該為此感到慶幸。”他寫道。

他甚至還在筆記中抄寫了一段但丁的《神曲·地域篇》——“改掉這懶散的毛病吧,”老師說,“沒羞恥的人!坐在羽絨墊子上,躺在毯子下面,如何揚名天下;沒有聲名,人生就是虛度,在世上留下的尾跡,猶如水中的泡沫或風中的煙霧。”

資料圖:達芬奇名畫《抱銀鼠的女子》。

畫家的自我修養

在談到繪畫時,追求完美的達·芬奇對自己要求頗高,也因此常常展示出自己理性思考的一面。

“那些作畫時單憑實踐和肉眼的判斷,而不運用理性的畫家,只會抄襲擺在面前的一切東西,卻對它們一無所知。”他在筆記中這樣寫道。

在達·芬奇看來,畫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為此,他甚至會像研究幾何、物理那樣研究光影的變化。

在他的筆記中,不乏這樣的紀錄——角c接收最強的光線,因為這里正對著窗戶a、b和整個地平線mx;角e、角i將收到較少的光線,因為它們與光線ms接觸較少……

這讓人感覺似乎看到了一道幾何或者物理試題。

同時,達·芬奇認為,畫家必須通曉人體比例與內部構造。

他會留心觀察。比如,他再筆記中曾這樣寫到人體的變化——一位胖人,他的身體表面哪個部位是凹陷的,而當他變瘦時,這個部位又會變得更加突出。

他的日程表中甚至有這樣一項——每周六去公共浴室,你能在那里看到裸體。

資料圖:《致敬達芬奇》全球光影藝術體驗大展中的《維特魯威人》。湯彥俊 攝

在著名的《維特魯威人》筆記中,達·芬奇幾乎用尺子量遍了人體的比例:“從發際線到下頜的距離為人身高的十分之一,從下巴底到頭頂的距離是人身高的八分之一,從胸部到頭頂的距離是身高的七分之一……”

必要的時候,他也解剖尸體。

“我曾經將一個病人的皮膚去除,病魔將他的皮膚收縮以至于肌肉遭到損耗,像一層薄隔膜一樣……”

“為了對這些血管擁有實際而完整的知識,已經解剖了不下十具的死尸,把各種器官全都加以分解。”

類似的句子在其筆記中不止一次出現。

資料圖:包括達芬奇人物素描、機械、幾何、建筑、解剖、自然、軍事工程等手稿展出。湯彥俊 攝

在這些文字后面,達·芬奇寫下了這樣一段話——“你可能對這個學科感興趣,也可能因為厭惡和惡心而止步。但是如果你沒有被這些嚇倒,你可能也不敢在漫漫長夜里與那些被切成四等分的、被剝了皮慘不忍睹的死尸為伍;如果這些都嚇不倒你,你還是沒有能力學好,而素描技巧確實是從事這種示范工作不可或缺的本領;即便你已經掌握了素描技巧,但是也不一定就能結合透視學的知識,即便是結合了,你還可能不懂得幾何學的證明方法,或是對肌肉、強度的估算方法;另外,你還可能欠缺耐心,這樣就無法堅持不懈了。而上述這些是否在我的身上得以發現,我所撰寫的那一百二十卷書就足以裁定這個答案是‘是’還是‘否’了 ”。

資料圖:2013年,達·芬奇《自畫像》展出。中新社發 張勇 攝

機械愛好者的黑科技

除了幾何學、解剖學之外,達·芬奇對設計機械也很著迷。

在他看來,機器和人都是為運動設計的機構,繩索在某種程度上和人類的肌腱也有相似之處。

今天的人們仍能從達·芬奇的筆記中找到大量機械、齒輪、飛行器、車輛的設計草圖。

他甚至還發明過一種磨針設備,機器用人力轉動一個轉盤,轉盤上連著打磨裝置和拋光帶。他自己估算,一百臺這樣的機器每小時可以打磨出四萬根針。

頗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達·芬奇的研究筆記來看,他似乎已經模糊地意識到在兩百年后才提出的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每一種運動都試圖保持原有的狀態,或者只要物體啟動時所獲得的沖力保持不變,每個運動物體都將一直運動下去。” 達·芬奇寫道。

資料圖:2017年,一幅被認為是達·芬奇的畫作以4.503億美元的價格成交,創下藝術品拍賣的“最昂貴”紀錄。但有報道顯示,該作真偽仍存疑。

不過他在獲得這一認識后逐漸陷入了對“永動機”的研究。

他不僅想方設法阻止運動物體的動力流失,研究了在系統內自主產生或補充沖力的方法,甚至還系統地研究了摩擦這一阻礙物體運動的原因。但這查看了許多不同方法后,他得出的結論是,“尋找永動機制,是人類的癡心妄想之一”。

達·芬奇探求知識的開始往往是為了實際應用,但隨著研究深入,這種探求又源于他的好奇心。

以解剖學為例,他對此進行研究的初衷是繪畫,但后來的相關研究已和藝術創作關系不大。

比如他曾在筆記中羅列自己想要探究的內容,其中包括哪條神經控制眼球運動,而且還能讓兩只眼球同步運動;打噴嚏是怎么回事;打哈欠是怎么回事……

1498年2月的一晚,達·芬奇參加了一場辯論會,主題是幾何學、雕塑、音樂、繪畫和詩歌孰優孰劣。

從今天留下的手稿中可以看出,達·芬奇的發言似乎經過多次修改。

其中,他承認自己“未受過正統教育”,因此無法閱讀全部經典典籍,但作為一名畫家,他做到了一件更讓人引以為傲的事情——閱讀自然。(完)

(本文參考文獻:《達·芬奇筆記》、《列奧納多·達·芬奇傳:從凡人到天才的創造力密碼》)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達芬奇逝世500周年:大師也有拖延癥,愛好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