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跟孩子說理的藝術:超市裡的哭鬧

我曾經見過一個場面:在一家超市裡,一個4歲左右的女孩吵著要買果凍布丁,媽媽說:「我們家裡有好多果凍布丁,今天不買了。」媽媽真的也沒買果凍布丁。女孩隨後開始哭鬧,媽媽有些不耐煩,又說:「你在商店裡這樣哭,大家都看著,多難為情啊,快別哭了!」此話一出,女孩哭得更凶,媽媽臉上掛不住了,著急地說:「怎麼這麼不聽話!你再哭,再哭,媽媽就走了!」說完,她真的走開了。那個女孩看媽媽走了,一下坐到地上大哭並尖叫。媽媽往店外走了幾步,就停步了,終究不敢離女兒太遠,但又不想回去遷就女兒,於是她僵在那兒,望著女兒哭鬧尖叫,不知如何是好。旁人對她們的觀望讓這位年輕的媽媽覺得無比尷尬……

如此小孩哭鬧、大人無奈的場面可能很多人都見過,甚至經歷過,在公共場合管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好像是公開表明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真是一件讓人羞愧的事情啊!

跟孩子說理的藝術:超市裡的哭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位媽媽是怎樣讓自己陷入管教女兒失控的尷尬地步的?是小女孩不聽話,還是媽媽自己說的話不中聽?媽媽管教失控,除了以前她可能已經讓女兒養成物質需求比較容易滿足的習慣,所以女兒比較任性這個可能的潛在因素以外,她在超市對女兒說的那幾句話至關重要,是直接導火線。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在超市現場她對女兒說的話怎樣導致她的女兒「不聽話」的。她的話語中有三個說理性鏈接點:

a.不買果凍布丁,因為家裡已經有了。

b.快別哭,因為在商店哭讓大家看著,是件難為情的事。

c.媽媽走了,因為你哭,不聽話。

我們看第一個理由:家裡有果凍布丁,所以不需要再買,這個理由對成人來說是常識,但對幼兒來說未必。幼兒的思維是當下思維,看到喜歡的東西想馬上得到是正常的,用一個「家裡已經有了」這種遠離當下情境的理由,很難阻止孩子當下的行為,孩子不理解,所以沮喪。但這位媽媽無視孩子的沮喪,用「在商店哭泣難為情」的理由去勸阻她哭泣,這其實是表明:你的傷心是不合時宜的糟糕行為,這是一種挑起羞恥感的非常負面的評價,所以讓孩子哭得更厲害。最後媽媽用上「走開」這個最讓孩子感到恐怖的威脅去懲罰孩子的悲傷情緒(孩子此時的哭是傷心,而非耍賴),讓孩子又怕又委屈,終於她的情緒爆發性失控,坐在地上大哭尖叫。

如果我們用前一章所學到說理性語言層次結構論去分析這位媽媽的三個說理性質,我們會發現,媽媽用的三個說理原則是:

這三個原則背後的立場都是脅迫,這種脅迫讓孩子感到強大的壓力,情感上接受不了,只能以大哭尖叫來釋放。最後比較悲慘的不只是孩子,也是這位媽媽,她在公共場合的眾人面前,不知所措,無法應對,無比尷尬。

其實在以上場景中,這位媽媽完全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化解女兒要買果凍的要求,如果她對女兒說:「媽媽知道你喜歡果凍布丁,所以上次買了一大堆,家裡還有。你能不能去找一些你喜歡,但媽媽又忘記買的東西?」相對而言,這樣的話讓女兒更容易接受,不至於讓她心中受挫、情緒崩潰。因為這種回話既說明了不買果凍的原因,又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給了孩子一個對等的機會去滿足她當下的需求(買喜歡的東西),而且這個機會中含著幫媽媽一個忙(幫媽媽想想什麼東西沒買)的意義,孩子會非常樂意去做能夠幫大人的事情,因為這會讓他們有成就感。有時在拒絕孩子的要求時,轉移注意力(redirection)是一個有效的輔助手段。

用說理性語言恰當地引導孩子的行為是件技術含量非常高的事情,這個過程是和孩子心智進行溝通和交流,其中有很多知識和技能需要家長掌握,可惜很多家長沒意識到,話語隨隨便便就從舌尖上溜出去了。多少家長自己說出不經大腦的話語,挑起孩子的抵觸情緒,最後反而怪孩子不聽話,用抹黑孩子來掩蓋自己的錯誤,真是錯上加錯啊!很多中國家長口中的「不聽話的孩子」可能是天下最冤屈的人稱代詞!

以上內容摘自由清華大學出版的《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說理的藝術》

跟孩子說理的藝術:超市裡的哭鬧

書名:舌尖上的教育:跟孩子說理的藝術

作者:胡江波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48.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我曾勸七個孩子離開國學班

TAG:書問科普 |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跟孩子說理的藝術:超市裡的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