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阿里騰訊架構都調整了 百度呢?

文章摘要: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升級組織架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進一步加大了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企業內部的比重。

出品:科技新知

作者:夕北

編輯:小新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升級組織架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阿里雲事業群升級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進一步加大了雲端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在企業內部的比重。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輪阿里的自我升級中,「未來」這個詞被多次提及。

核心關鍵詞:「人才’組織、未來」。

佈局策略:面向未來。

在新晉CEO張勇的內部信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其開場白中,短短一百個字,「未來」一詞出現了三次。

阿里向來是一個非常重視戰略佈局且執行力極強的企業。自2016年由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五新」戰略以來,對「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能源、新技術」的追求,已經逐步貫穿到了每個阿里人的思想和行為中。

而這次組織架構的升級,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對「五新」戰略的進一步落實。

所謂「新」,其實就是「前沿技術」,就是這次組織升級中所屢次提到的「未來」。

而前段時間,騰訊則剛剛完成了史上第三次重大結構調整。

其官方發表文章說:「此次主動革新是騰訊邁向下一個 20 年的新起點。」

其中「持續投資未來前沿基礎科學,加大對 AI、機器人、量子實驗室等投入」則是騰訊公司調整組織架構的重點內容。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國網際網路領域中兩大巨頭先後發聲宣佈「組織升級」,其背後的共同驅動力都難逃一個詞:「未來」。

面對未來,這兩位巨頭的策略又是什麼呢?

阿里雲升級為阿里雲智慧,集團過去幾年中積累的演算法能力、機器智慧的計算平臺、排程平臺等核心能力將全面與阿里雲結合。致力於構建新時代中面向全社會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

而騰訊則屢次強調「產業網際網路」,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將整合包括騰訊雲、智慧零售、騰訊地圖、安全產品等核心業務線,幫助醫療、教育、交通、製造業等行業向智慧化、數字化轉型。

在組織升級的相關報道里,阿里說,自己將「加強技術、智慧網際網路的投入和建設」。

而騰訊則強調,「技術是網際網路科技公司最底層的基礎設施」,同時,自己「正以技術為驅動引擎,探索社交和內容的融合。」

經過大量的閱讀和分析,關於這前後兩次的轉型,我提煉出這樣幾個共性,也許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當下這個時代,關鍵詞分別是:「未來」,「技術」,「To B」,「雲和AI」。

「未來」這個詞,粗淺來看,不過就是「明天」,「明年」,「三五年後」的意思。

但兩家巨頭先後調整戰略步伐,這起碼透露出一個資訊,即「未來並不是今日的復刻延續」,即「現有的組織架構,無法應對未來的情形」,即「未來將發生變化」。

「技術」。面對變化,兩家公司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樣的應對之道,那就是技術。他們大談特談的,不再是「渠道」,不再是「團隊戰略執行」,不再是「使用者產品體驗」。技術,是他們共同聚焦的地方。「技術將驅動主導未來」,在這一點上,騰訊和阿里達成了共識。

「To B」。面對C端業務的飽和,阿里提出了「向全社會提供基礎設施」,而騰訊則更加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全面擁抱產業網際網路」。而B端領域內的諸多問題,都需要足夠強力的技術支援纔有解決的可能。在這一領域,大資料,雲端計算將大有可為。

「雲和AI」。在這兩家公司的調整我們不難看到,雲和AI都已經上升到了無比重要的位置。阿里這邊,雲部門再次升級,同時人工智慧實驗室進入了集團創新事業群。而騰訊這邊也同樣新設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繼續加大對AI實驗室、機器人實驗室和量子實驗室的投入。

綜上總結便是,「未來」要變,而應對之法則是「技術」。「To B」的現實訴求,使得技術的戰略地位空前重要,而「雲和AI」,則是每一家科技型網際網路公司所必須去爭搶的賽道。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與喊出「五新」和「擁抱產業網際網路」的AT有所不同,曾與AT齊名的百度,在組織結構上並沒有任何大動作。

當然,你可以說這家公司已經自我放棄了。但也許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相比在C端的弱勢,面對「技術為王」和B端的風口興起,百度足夠自信,且認為自己不需要做任何調整。

AI的過去和近況

「AI」,現在一般翻譯為「人工智慧」。儘管業內普遍認為「增強智慧」是更適合的翻譯方式,但「人工智慧」這個詞卻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而說起人工智慧,大眾第一次嚴肅審視這個詞,大約是2016年初阿爾法狗大戰李世石那次。

有人說那或許意味著人類在這個星球上,智力制霸的地位第一次開始動搖;

有人說,這依然是人與人的博弈,只不過是人類個體智力巔峰與集體智慧之間的較量;

還有人說,阿爾法狗輸了一局,這也許是最恐怖的事情,如果機器人開始學會「放水」的話……

也正是由於這一事件,隨著公眾的一次次討論,「人工智慧」這一概念開始走進了千萬普通人的心中,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科學實驗室中的枯燥名詞。

隨著阿爾法狗一同進入人們視線的,還有「深度學習」這個概念。

不同於以往的思路,在圍棋這件事上,「深度學習」走了一個非常暴力的路徑。通常人們說教人學圍棋,你得先教他規則,什麼是「星」什麼是「氣」,然後教他一些打法,諸如什麼是「斷」,什麼是「飛」。再往後可能會悟到一些哲學韻味之類的東西。但以這樣的線性思路去教機器學習,研究者很快就發現,非常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度學習」這一創造性思路被提了出來。

簡單說就是給機器大量閱讀無數張棋譜,然後告訴機器結果是勝利還是失敗。隨著海量資料的漫灌,機器憑著無敵的記憶力和算力,最終達到了極高的成就。等到阿爾法狗面對李世石的時候,雙方雖然都在同一張棋盤上對弈,但其背後的邏輯截然不同。

我們人類看他倆是你一步我一步在那下棋呢,但在機器眼裏,這是無數次人機互動而已,李世石輸入一個變數,機器丟擲一個結果,李世石輸入一個變數,機器丟擲一個結果。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從事人工智慧研究的學者們,其思路都是先去研究人類如何產生智慧的,然後讓機器學習人的思考方式去行為。

而近幾年,隨著核心演算法的突破、計算能力的迅速提升以及海量資料的支撐,人工智慧技術迎來了質的飛躍。

以該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為指標,我們可以看到,全球範圍內,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申請量總體上呈逐年上升趨勢,在2010年後增長速度明顯加快,近兩年的增長率更是令人矚目。

圖1 全球人工智慧專利申請量年度變化趨勢

資料來源: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DWPI)資料庫

在該資料庫中我們還可以瞭解到,各國/地區的人工智慧領域專利申請量排名情況如下圖所示

圖2 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國家/地區

其中,中國以76876件的專利申請數量列於全球首位,高於美國。

在這一新的機遇面前,中國第一次與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而國內情況來看,國內人工智慧領域主要申請人近些年的申請趨勢則如下圖所示:

圖3 國內排名前五位的申請人各自申請量趨勢

其中三個中國申請人,百度、中國科學院、騰訊的申請量在近幾年增長迅速,尤其以百度公司最為亮眼,雖然起步較晚,但專利申請量迅速大幅度超過了其他申請人,並在最近兩年遙遙領先。以下圖表則可以更加直觀的看到國內專利權人的情況。

圖4 中國主要專利權人申請量

大家看到我上面找的這些資料都是圍繞著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利」來的,有的人或許會困惑,專利怎麼樣?很了不起嗎?真的能全面反應這個公司在該領域的實力嗎?

關於這一點,前段時間很火的綜藝節目中,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就有過一次非常精妙的解釋。

他說:

也許大量的專利是不被使用的,很多人靈光一現,他就申請個專利。其實他的意義在哪裏呢,他是有意義的。

就像我們要過河,我們這摸一塊石頭,這摸一塊石頭,我們公司手上擁有了很多石頭,而你們公司也有很多石頭,這叫專利池。

都聚在一塊兒的時候,我們可能能摸出一條通往彼岸的道路。而那些完全沒有專利的公司,你們就省省吧,做別的事。這是專利背後的故事。

概括來說,專利數量的多寡,一方面顯示了近年來人們對該領域的專注程度和研究深度,我們可以看到,近兩年的增長率十分驚人。這也從側面證明了,該領域從量變到質變,已經近在咫尺。

而一方面,從國家或公司的角度來說,專利數量的多寡則更多的有著「護城河」的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在國際上,中國有著比較明顯的優勢,而國內,優勢比較大的則是百度及中國科學院等科技型公司或機構。

轉折年2018

中國網際網路歷史,滿打滿算也不過二十年。可就在這短短二十年間,我們看到一座座網際網路高樓建起又倒塌,風口上,一代代新人換舊顏。

狼煙四起,烽火燎原。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的併購,破產,重組背後,是圍繞著財富和科技的現代傳奇。

二十年過去了,有很多人倒下了,也有四五個新貴殺出重圍。這二十年間,阿里,騰訊,百度,分別以其獨到的優勢,都曾在某個時間段裡,站在中國網際網路之巔,傲視群雄。

2018年是充滿變數的一年。

阿里第一個迎來了創始人的隱退,拼多多抄底淘寶網,新零售戰略也被10年不遇的經濟下行所打斷;

騰訊自開年來,股票持續走低,國家對遊戲行業的整頓以及頭條對騰訊的衝擊,直接引出了其歷史上第三次重大結構調整;

而新貴們,滴滴隨著規模擴大,沒有及早應對好相關的社會事件,被嚴管;強東在美國出了大問題。人人網被併購,而新東方三大網紅相繼走下神壇,開始被嘲諷……

2001年,全球網際網路泡沫破滅,那時中國的大哥是丁磊,張朝陽,王志東;

2007年,平臺模式崛起,人人,開心網掀起社交狂潮;

2012年,PC時代的尾聲。智慧手機全面普及,開啟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而這一年,程維剛剛從阿里離職,著手做一個叫滴滴的軟體。

太快了,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

但你湊近去看,每一個了不起的公司背後,都有一道深刻而雋永的印跡。

業內都在說:百度重技術,阿里重運營,騰訊重產品。

這只是表象罷了。騰訊的底層邏輯,一直是拿住使用者,拿住流量池。佔據這一高地優勢後,打哪個領域,都是俯衝;

阿里的底層邏輯是,上端,要有戰略,下游,要能執行。搞電商,做金融,上端,改變中國小市場經營態勢,促進中國金融改良,進一步釋放經濟活性。下端,跟千百萬小商販鬥智鬥勇,一場場全是硬仗;

而百度的底層邏輯則一直都是,發展技術,發展牛逼的技術,迅速達至最底層服務商的位置,然後依靠巨大的技術門檻把住這個位置,收穫相應的回報。

隨著C端市場的飽和,隨著人工智慧,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的日趨成熟,我們不難看出,以2018年為界,又將來到新一輪的「技術驅動」時代。這或許能解釋,李彥巨集似乎沒有馬化騰那麼焦慮,即使現在騰訊的市值是百度的數倍。

好戲,纔剛剛開場。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阿里騰訊架構都調整了 百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