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播亮新聞
最棒的知識補給站

​理想智造 ​ONE 能否成為下一個超級爆款?

文章摘要: 10 月 18 日晚,理想智造的產品發佈會就像近年來造車新勢力的一股清泉,把大家的注意力從生態/佈局/故事/願景/盟友/投資人等等這些話題拉回到技術本身上來。沒有明星主持人,沒有文藝表演,沒有舞臺佈置,除了韓路以外,整場發佈會全由李想一人完成。用時 46 分鐘

作者:張曉亮,So.Car 汽車資料工場創始人

10 月 18 日晚,理想智造的產品發佈會就像近年來造車新勢力的一股清泉,把大家的注意力從生態/佈局/故事/願景/盟友/投資人等等這些話題拉回到技術本身上來。沒有明星主持人,沒有文藝表演,沒有舞臺佈置,除了韓路以外,整場發佈會全由李想一人完成。用時 46 分鐘,內容幾乎全是車和家針對市場的洞察以及他們提出的技術解決方案。

第二天一早,出於對這家技術流派公司的強烈興趣,我又全程參加了車和家的媒體溝通會。這次耗時 2 個小時 15 分鐘,除李想本人外,又增加了另外兩名成員,一個是產品負責人張驍,另一個是智慧與系統副總裁範皓宇。他們三位又在前一天發佈會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圍繞多個技術細節做了展開介紹。

應當說,這是我們觀察新造車運動的一個非常難得且獨特的樣本。在這裏,我也把我看到的和思考的整個過程與大家分享一下。讓我們一同判斷理想智造能否成為下一個熱門車型,甚至李想期盼的那種超級爆款。

為什麼造車?以及如何回答市場為什麼需要理想智造?

尤其是後面那個問題,在我過去很多文章中都反覆強調過:當前中國市場這 200 多個品牌中,絕大多數都是給不出答案的。對此,18 日晚李想的發佈會把這個問題作為第一個話題。

在李想看來,在過去十幾年裡數字科技對生活的改變是有目共睹的,但對汽車的改變幾乎沒有。受種種原因的限制,汽車企業不願意做出積極的改變,因此這種改變應該交給新造車企業完成。這是第一層面。

針對使用者層面,無論燃油車還是電動車,其實都是賣給使用者的。只不過從業者自己給自己搞了這麼一個分類而已。另外管理者從政策角度放大了這種差異,比如號牌等等。但使用者想要的車其實是有很多相似答案的:

1、尺寸夠用,空間足夠寬敞的車

2、能多一兩個座位的車

3、安全/可靠/舒適/使用成本低/效能良好

4、沒有里程焦慮的車

5、足夠聰明和懂得使用者的智慧車

6、價格具有吸引力的車

……

針對這些需求,市場並沒有給出一個最佳的產品,如果其他人沒有做到,這個事情就交給理想智造來做吧。沒錯,這就是車和家的邏輯,簡單,粗暴,但可能非常有效。關鍵是後面,他們的產品真的符合前面那些條件。

於是,後面的話題就可以完全聚焦到技術環節了。

自由地分析技術,理智的解決方案

這些年我見過很多初創車企的 CEO,能夠把自己的技術細節和每個環節的供應商都如數家珍的,李想恐怕是唯一一個。當然,這也一直是這位連續創業者的標籤。

上次見到李想的時候,他用了大概 30 多分鐘的時間談如何用當年管理汽車之家的經驗來釋放汽車行業從業者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如今這臺車的技術解決方案與上述過程絕對是密不可分的。

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針對使用者痛點定義開發目標;針對開發目標,自由地分析各種技術方案,然後理智地篩選解決方案。正如李想自己說的那樣,今天汽車行業用到的所有技術,幾乎沒有什麼是最近幾年原創的,比如電動車是一百年前就有的,增程式也是存在了十幾年的技術了。這些不新奇,關鍵是你如何把這些技術篩選出來,整合起來,用他們來解決什麼問題。

這裏還是說幾點我對理想智造 ONE 的技術解決方案的理解和判斷吧。

首先,用增程式解決里程焦慮問題。

這是我最看好這款車的第一個點。與此前的所有增程式不同,這款車配備了 40 kW 左右的電池包。以前的增程式產品配備多少電池大多數是嚴格計算出來的,主要計算原則就是填補增程器與驅動電機之間的功率差。

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爲了控制成本,但因此會犧牲很多東西。比如既做不到燃油車的那種絕對低的 BOM 成本,又不會擁有 EV 的高效能以及更多的依靠電來實現的潛在功能。因此過去這些年增程式的產品一直沒有被市場看好過。而這臺車的增程方案等於徹底跳出了傳統設計思路,在徹底解決里程焦慮問題的同時,降低了使用者城市路況的使用成本,保持了很高的效能水平,同時又擁有所有 EV 的創新潛力。

其次,中大型 6 座 SUV 的概念選擇。

應該說很多車企的 7 座 B 級 SUV 企劃是我在 5 年前推動的。那個時候我看到了漢蘭達的絕對成功,而自主車企完全可以用漢蘭達 2/3 的價格做一款設計水準和質量水準相似的產品。

當然,這些年下來,雖然有幾款產品已經非常成功了,但 7 座 SUV 的使用者痛點同樣非常明顯。比如第三排的乘坐體驗肯定比不了 GL8 這類同等尺寸的 MPV。再如從第二排進入第三排的過程……這就不說什麼了。當然還有驗車週期更短等等政策層面的問題。所以,隨著使用者對這類產品實際使用體驗的不斷豐富,六座很可能是下一個機會。但可惜的是,很少有哪個品牌敢於第一個出手。

就像李想在媒體溝通會中說的,大尺寸六座 SUV 目前貌似只有 BMW 新發布的一款。當然,這裏所謂的技術解決方案更加沒有創新,只不過是把總佈置方案改了改。但六座確實可以解決前面大多數痛點,尤其第二排的獨立扶手還可以讓乘坐著擁有更加舒適的體驗。

第三,智慧駕駛艙系統。

這款車的大螢幕在尺寸上與 Byton 有些相似,但他實際上是三塊獨立螢幕組成的一個長條組合,再加上中控臺位置的另一塊獨立螢幕組成的四屏互動系統。

同樣,這裏他們看到的痛點其實是螢幕尺寸擴大/數量增加的同時,使用者的互動體驗很多不僅沒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比如去年我就體驗過幾款擁有兩聯屏或者三聯屏的產品,螢幕大了很多,但並沒有把這些螢幕充分運用起來。或者直接一點,螢幕需要向主駕人員顯示什麼,向副駕駛顯示什麼,以及大家如何一起互不影響地操作這些螢幕。

目前很多解決方案都沒有把這些問題搞明白。這部分很難用文字表達了,今後產品上市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體驗機會。

應當說,沒有哪個技術是完美的。因此篩選和整合技術解決方案的關鍵在於準確定義技術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平衡取捨的依據是什麼。比如李想直言,這款車的高速行駛成本比 BMW X5 略高,這是技術本身就已經決定的事情。但他堅信使用者最常面對的還是市區工況,因此高速路況是可以被適當犧牲的。

新造車勢力當中最傳統的戰略:靠賣車賺錢,少而精的產品組合

雖然整個發佈會和媒體溝通會充滿了技術話題,但多少還是有些戰略內容的,雖然這些內容根本不是新聞。比如車和家試圖通過少而精的產品組合支撐非常巨集大的產銷目標。應當說這樣做需要改變車企非常多的出牌套路。

以前我也在朋友圈以及自己的文章中給出過一些觀點,比如要支撐 50 萬年銷量的目標,一家傳統車企至少需要 5 款產品。主要是傳統模式下,車企與市場最為主要的溝通途徑就是新車釋出,每年一款新車才能讓自己的品牌持續被市場關注到。然後每款車的生命週期又是五年,正好五年走一個輪迴。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測算邏輯,當然還有更多更為複雜和本質的邏輯,這裏不再贅述。

但車和家在 2C 市場以後可能只有 2 款主打產品,他們的目標如何實現,如何持續保持對市場和使用者的刺激?這就需要他們首先認真做好每一款車,其次,更為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對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和迭代過程又更為獨特的管理方式。

今天媒體溝通會上,智慧與系統副總裁範皓宇的一句話令我眼前一亮:OTA 應該是融入骨髓裡的開發過程和組織過程。也許這句話能給我們更多答案。

除此之外,今天上午的媒體溝通會中,李想也非常直白地介紹,車和家的商業模式就是靠賣車賺錢。他們會給出極低的保養價格,比如 ONE 這款車,如果你是高頻使用汽油的應用方式,3 年 60000 公里的保養成本也只有 4000 元。如果是經常充電的使用方式,其保養成本只有前者的一半。我想這種判斷比那些相信增值服務比賣車更容易賺錢的商業模式理性的多了。

理想智造 ONE 產品能成為爆款嗎?還有哪些話題值得討論?

最後,放一個猜想吧,理想智造 ONE 能成為超級爆款嗎?

昨晚剛在朋友圈裏寫了一句:但凡遇到銷量預測這個話題,我就會充滿賭性。幸運的是,過去 3 年我預測的新車銷量都沒有超過 10% 的誤差。由於這款車的交付週期還有一年,所以這個預測就交給明年再做吧。不過在這裏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此前一篇文章對超級爆款特徵的一些總結,也許能幫助大家做些判斷:

1、他不一定是原創了某種價值主張,但一定是旗幟鮮明地,並且較早地表達某種價值主張;

2、上述價值主張應該是對某一特定階段,特定主銷地區人們生活方式和用車方式洞察的結果;最終這種價值主張替代了此前某些產品或者整合了某些需求,因此超級爆款的時代特徵往往很強

3、超級爆款通常是中庸的,各種效能也處於平均值附近的,因此超級爆款汽車的口碑通常不是最好的,因為評價他的人很多,也很分散,他的使用者特徵並不鮮明;

4、超級爆款需要至少 1~2 輪迭代才能達到最佳狀態。

至於小標題中列到的其他問題,我想是看完整個發佈會的另外一點感受。雖然技術流是一股清泉,但理想智造還是需要一些感性點的東西,畢竟這款車要通過傳播溝通的方式讓使用者瞭解/熟悉/喜歡,乃至最終購買和使用。

也許這就是車和家的下一個命題。

以下是@哲倫班長 在理想智造發佈會現場帶來的 Vlog:

42號車庫 更多文章,搜尋微信小程式。小程式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酷播亮新聞 » ​理想智造 ​ONE 能否成為下一個超級爆款?